养老投资
嘉实将养老金业务定位为长期战略业务,深度涉足包括主权财富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职业年金、养老目标基金在内的三大养老业务 养老投资主页 |
---|
近期市场持续震荡,关于当下是否值得买入的讨论又逐渐升温。复盘A股历史上的数次底部,我们不妨看看过去的那些底部时刻都发生了什么?
A股的四次历史“底部”
将时间线拉回至2008年,我们可以从上证综指的走势图上,清晰的看出四次“底部”。
第一次是2007年10月16日-2008年10月28日,上证综指从破纪录的6124点来到了1664点。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面前,A股创下70%的回撤。
在2008年的这一轮熊市中,各行业、各风格板块悉数下跌,个股层面上涨的公司寥寥无几。在当年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后,提升了市场对未来经济的信心,随着基建政策的大范围落地,09年一季度国内经济数据回升,上证指数也在10个月内,从1664点回到了当年的3400点。
第二次是2011年4月18日-2012年12月4日,上证综指从3067点下跌至1949点。这一段时间的显著特征是,经济刺激政策退潮,欧洲爆发欧债危机,国内经济受影响增速下降。后续随着稳增长政策的不断落地,市场在两个月的时间内重新收复2400点。
第三次是2015年6月12日-2015年8月26日,2015年6月“杠杆牛”宣告结束,开启了一轮快速调整。2015年8月,养老金入市政策落地、央行“双降”等救市政策密集出台,标志着政策底确立。2016年1月,“熔断”行情加速市场探明底部。随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亮相,市场预期经济企稳,市场自2016年2月逐渐走出低谷。
第四次是2018年1月29日-2019年1月4日,上证综指从3587点下跌至2440点。这一过程主要受国内金融去杠杆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积极因素发生在2018年底和2019年初,随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的召开和中美贸易摩擦的缓和,国内经济数据企稳回升,叠加人民银行再度降准,市场底和经济底同步探明,随后市场逐渐开启了一轮结构性行情。
政策底-市场底-盈利底
复盘四次历史底部,可以发现,当有利好政策以“组合拳”的方式密集出台的时候,通常意味着市场来到了“政策底”。例如,货币政策方面,在第一次底部过程中,2008年9月至12月,央行连续四次降准五次降息;第二次底部过程中,2012年5月至7月,央行实行一次降准两次降息;后续2015年6月,2018年6月至10月,央行均实施了定向降准。
与此同时,财政政策和资本市场政策也持续发力,比如2015年的七部委救市等等,以全面的政策提振市场对经济基本面和股市的信心。
华西证券研报认为,A股筑底一般呈现出“政策底—市场底—盈利底”的时间规律。“政策底”通常领先于“市场底”1.5-3个月:2008-2009年“政策底—市场底—盈利底”分别出现在2008年9月、10月和2009年3月,2015-2016年“政策底—市场底—盈利底”分别出现在2015年7月、8月和2016年6月。“市场底”不一定领先于“盈利底”:2012年盈利底早于市场底3个月;2018年盈利底与市场底同步。
不过,虽然“政策底”确认后市场往往出现反弹,但复盘四次底部的过往走势可以发现,反弹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会出现反复的震荡,甚至出现进一步的下跌。而随着前期利好政策的逐步落地,经济基本面出现明显改善,企业盈利改善预期强化,市场也随之进入快速反弹的阶段。
当下市场处在什么位置?
光大证券研报认为,从基本面的角度来看,2024年的基本面大概率会有所好转,并且从近期的经济数据来看,基本面下行的压力正在逐步缓解。从历史上A股市场低位运行的极端情况来看,上证指数在低位运行通常伴随着基本面偏弱和部分风险因素,而当前基本面的下行压力并不会显著高于近几年,并且当前市场面临的风险因素如短期结构化产品平仓带来的流动性压力等因素,有望随着政策的支持而逐步缓解。
从估值的角度来看,当下的A股的确处于一个相对历史低位,A股主要宽基指数历史分位均处于30%以下的“低估”区域。
嘉实基金副总经理姚志鹏认为,市场自去年4月底第一次触及到熊市底部区域估值后已经徘徊了将近两年,市场的信心在两年多的下跌中已经降低到一个足够低的位置了。当前市场对于未来的信心处于极度悲观之中,当市场的预期足够悲观的时候,未来超越预期就成为大概率事件,否极泰来很有可能成为2024年的重要标志。
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机会远大于风险,随着情绪宣泄走向尾声,新的产业周期将逐步拉开序幕,特别是随着四季度海外资金成本预期逐步见顶,我们认为再悲观的情绪也有宣泄完毕的时候,最终新周期的启动会启动中国领先资产的重估。
风险提示:基金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特别是特有风险,并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谨慎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业绩,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本基金业绩的保证。
投资课:复盘A股历次底部特征
2024-02-01 来源:嘉实基金
近期市场持续震荡,关于当下是否值得买入的讨论又逐渐升温。复盘A股历史上的数次底部,我们不妨看看过去的那些底部时刻都发生了什么?
A股的四次历史“底部”
将时间线拉回至2008年,我们可以从上证综指的走势图上,清晰的看出四次“底部”。
第一次是2007年10月16日-2008年10月28日,上证综指从破纪录的6124点来到了1664点。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面前,A股创下70%的回撤。
在2008年的这一轮熊市中,各行业、各风格板块悉数下跌,个股层面上涨的公司寥寥无几。在当年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后,提升了市场对未来经济的信心,随着基建政策的大范围落地,09年一季度国内经济数据回升,上证指数也在10个月内,从1664点回到了当年的3400点。
第二次是2011年4月18日-2012年12月4日,上证综指从3067点下跌至1949点。这一段时间的显著特征是,经济刺激政策退潮,欧洲爆发欧债危机,国内经济受影响增速下降。后续随着稳增长政策的不断落地,市场在两个月的时间内重新收复2400点。
第三次是2015年6月12日-2015年8月26日,2015年6月“杠杆牛”宣告结束,开启了一轮快速调整。2015年8月,养老金入市政策落地、央行“双降”等救市政策密集出台,标志着政策底确立。2016年1月,“熔断”行情加速市场探明底部。随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亮相,市场预期经济企稳,市场自2016年2月逐渐走出低谷。
第四次是2018年1月29日-2019年1月4日,上证综指从3587点下跌至2440点。这一过程主要受国内金融去杠杆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积极因素发生在2018年底和2019年初,随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的召开和中美贸易摩擦的缓和,国内经济数据企稳回升,叠加人民银行再度降准,市场底和经济底同步探明,随后市场逐渐开启了一轮结构性行情。
政策底-市场底-盈利底
复盘四次历史底部,可以发现,当有利好政策以“组合拳”的方式密集出台的时候,通常意味着市场来到了“政策底”。例如,货币政策方面,在第一次底部过程中,2008年9月至12月,央行连续四次降准五次降息;第二次底部过程中,2012年5月至7月,央行实行一次降准两次降息;后续2015年6月,2018年6月至10月,央行均实施了定向降准。
与此同时,财政政策和资本市场政策也持续发力,比如2015年的七部委救市等等,以全面的政策提振市场对经济基本面和股市的信心。
华西证券研报认为,A股筑底一般呈现出“政策底—市场底—盈利底”的时间规律。“政策底”通常领先于“市场底”1.5-3个月:2008-2009年“政策底—市场底—盈利底”分别出现在2008年9月、10月和2009年3月,2015-2016年“政策底—市场底—盈利底”分别出现在2015年7月、8月和2016年6月。“市场底”不一定领先于“盈利底”:2012年盈利底早于市场底3个月;2018年盈利底与市场底同步。
不过,虽然“政策底”确认后市场往往出现反弹,但复盘四次底部的过往走势可以发现,反弹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会出现反复的震荡,甚至出现进一步的下跌。而随着前期利好政策的逐步落地,经济基本面出现明显改善,企业盈利改善预期强化,市场也随之进入快速反弹的阶段。
当下市场处在什么位置?
光大证券研报认为,从基本面的角度来看,2024年的基本面大概率会有所好转,并且从近期的经济数据来看,基本面下行的压力正在逐步缓解。从历史上A股市场低位运行的极端情况来看,上证指数在低位运行通常伴随着基本面偏弱和部分风险因素,而当前基本面的下行压力并不会显著高于近几年,并且当前市场面临的风险因素如短期结构化产品平仓带来的流动性压力等因素,有望随着政策的支持而逐步缓解。
从估值的角度来看,当下的A股的确处于一个相对历史低位,A股主要宽基指数历史分位均处于30%以下的“低估”区域。
嘉实基金副总经理姚志鹏认为,市场自去年4月底第一次触及到熊市底部区域估值后已经徘徊了将近两年,市场的信心在两年多的下跌中已经降低到一个足够低的位置了。当前市场对于未来的信心处于极度悲观之中,当市场的预期足够悲观的时候,未来超越预期就成为大概率事件,否极泰来很有可能成为2024年的重要标志。
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机会远大于风险,随着情绪宣泄走向尾声,新的产业周期将逐步拉开序幕,特别是随着四季度海外资金成本预期逐步见顶,我们认为再悲观的情绪也有宣泄完毕的时候,最终新周期的启动会启动中国领先资产的重估。
风险提示:基金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特别是特有风险,并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谨慎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业绩,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本基金业绩的保证。